首页 > 财税观点 > 财税观点 > 上海科技大学为新生“手搓”通知书

上海科技大学为新生“手搓”通知书

发布时间:2025-07-31 17:00:19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聚焦前沿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型大学,以“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为办学特色,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一、历史来由

 

上海科技大学的筹建始于国家战略需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双重驱动:

 

1. 战略构想(2003-2011年):上海市政府与中科院提出“科教融合”思路,筹划在浦东张江共建研究型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正式筹建(2011-2013年):2011年成立筹建领导小组,2013年9月30日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

3. 快速发展(2013年至今):2016年被纳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案,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其发展历程与张江科学城的崛起同步,形成“科教研创”一体化生态。

 

二、校园布局与设施

 

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分为云谷校区(主校区)和云栖校区:

 

- 云谷校区:以“教学科研融合、绿色智能”为设计理念,拥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三大研究楼群,配备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全球最先进的光子科学平台之一)、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级科研设施。校园内设有开放式实验室、学术会堂、图书中心及体育场馆,本科生宿舍为三人一间(独立卫浴、阳台),研究生宿舍为两人一间,生活设施齐全 。

- 云栖校区:初期承担过渡教学任务,现逐步转型为产学研合作基地。

- 科研平台:除大科学装置外,还拥有“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Human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

 

三、著名教授及科研成就

 

上海科技大学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2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国际高被引科学家:

 

1. 宁志军教授:材料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器件等方向取得突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子刊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 。

2. 柳仲楷教授:凝聚态物理专家,主持搭建国内首套纳米空间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系统,在拓扑量子材料研究上取得系列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材料》等期刊 。

3. Osamu Terasaki教授:国际沸石材料研究先驱,获洪堡研究奖、白玉兰奖等,主导建立上科大电镜中心(CħEM),推动软物质材料与电子显微学交叉研究,发表论文超429篇(H指数83) 。

4. 单一兵教授:计算结构生物学专家,首创Swimming模拟方法,成功预测EGFR激酶与抗癌药物结合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细胞》,为精准药物设计提供新范式 。

5. 诺贝尔奖得主团队:包括冷冻电镜技术奠基人之一Joachim Frank、量子点发明人Moungi G. Bawendi等,推动生物成像、纳米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探索 。

 

四、学科优势与王牌专业

 

学校以理工科为核心,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学科生态:

 

- 王牌专业: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依托同步辐射光源和“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材料、能源存储领域国际领先,近三年在《自然》《科学》子刊发文超20篇,毕业生80%进入顶尖机构深造 。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对标MIT课程体系,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学生团队在ACM国际竞赛中获亚洲区金奖3项,毕业生平均年薪25万元,40%入职微软、华为等企业 。

3. 生物医学工程:聚焦脑机接口、生物3D打印,与上海三甲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近五年孵化12个医疗科技创业项目,3项获千万级投资 。

4. 物理学:拥有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顶尖团队,本科生大二即可参与超导材料研究,2024届毕业生68%被剑桥、普林斯顿等全球前50高校录取 。

5. 电子信息工程:依托“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高合汽车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学生在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中连续三年夺冠,专利转化收益超800万元 。

- 培养模式:本科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通识教育,大二起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全员参与导师课题,并享有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名校的联合培养机会 。